Log in
Register
0 3061 0
摄影师,你真的了解太阳光吗?

我是极影AdventureX成员—Miller姚明来


这是我2018年的第一篇文章,在文章的开篇,在新年的伊始,感谢所有支持我和我们团队的朋友!

极影AdventureX,原创不息,探索不止!

2018,keep walking!




    这篇文章,我将对太阳光进行深析!



地球是行星,行星是不会发光的。我们看到的光都太阳的反射光,所以,一切都要先从太阳光说起。

太阳光是一种电磁波,由不可见光和可见光构成。可见光指的是人类肉眼可以看到的光线: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色光。而不可见光是肉眼看不到的光线包括紫外线和红外线。

1666年,英国的科学家萨克 ·牛顿做了人类首次用三棱镜分离太阳光束的色散实验,太阳光透过棱镜发散出红橙黄绿青蓝紫这7种色彩。

证明了太阳的可见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光的波长大小顺序按照红>橙>黄>绿>青>蓝>紫排列,某种光的波长越长,在同种介质中的折射率也就越小。可见,红橙光的波长最长,折射率也最小。

地球周围包着一层很厚的大气,我们是在这层厚厚的大气的底部看太阳。大气里含有无数的气体分子、灰尘和小水滴。这些“小东西”会散射太阳光,它们把一部分太阳光散射开来,或者干脆把它挡回去

清晨和傍晚,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的,它通过的大气层比平常时候厚得多由于瑞利散射的作用,即散射能力与光波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波长愈短的电磁波,散射愈强在太阳的七色光中,黄、绿、青、蓝、紫这几种波长较短的受到大气分子的散射影响比较大,大部分都向四面八方散射掉了但是波长最长的红橙色光会冲破大气中的障碍物,仍旧射到地面上。

所以,此时,太阳的光线就是红橙色。而在中午太阳高度比较大,阳光穿过大气的距离就比较短,这样大部分单色光都能到达地面,所以越接近正午的太阳光就越白。

而这种视觉上的冷暖有一个定义,叫做“色温”(K值

如果一个物体燃烧起来,首先火焰是红色的,随着温度升高然后变成了橙黄色,接着变成白色,最后呢,蓝色出现了。苏格兰数学家和物理学家lord kelvin在1848年通过这个实验创立了开氏温标(Kelvin temperature scale)。

开氏温标用K(kelvin的缩写)单位来表示温度,越低的数值表示越“红”,越高的数值表示越“蓝”。红和蓝并不是光线本身颜色,只是表明光谱中的红或蓝成分较多。

所以,清晨傍晚太阳光线色彩偏向橙红,色温低;越接近正午色温便越高。色温的高低于该色彩视觉上的冷暖呈反相关。

清晨傍晚是摄影的黄金时段,不仅因为低角度的太阳可以塑造勾勒出景物的层次感,更有那迷人的低色温光线让画面呈现出梦幻的色调。


第一阶段:太阳在地平线以下

地球绕着太阳周而复始地转动,这才有了人肉眼中太阳在天空中不同高度和方位的变化。人们概念中的“日出”“日落”,指的是太阳从地平线跃出和落下的过程。而在此之前以及之后的一小段时间,虽然我们看不到太阳,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光线依然可以照射到包裹着地球的大气层。这就是为什么太阳已经下山了,而天空中依然有彩霞的原因。


这个阶段,太阳光线呈现出最低的色温,能够穿透进大气层的仅仅是那些波长最长的红光。而此时被照射到的仅仅是大气中漂浮着的高空云。就是我们描述中的“残阳如血”的火烧云。这个阶段,地面是毫无光线的。所以通常用地景+火烧云的拍摄组合。

这张是我拍摄于巴音布鲁克的九曲日落。当时太阳落于地平线以下不久,而天空的大戏才刚刚揭幕。

拍摄注意如果太阳的方位毫无遮挡,这个阶段会持续20分钟左右,如果天空中有非常好形态的高空云,那么就能看到壮观的火烧云。所以,太阳落山以后,即使没有光线,也可以根据西方的云量进行预判,适时的等待有可能收获一张意想不到的照片。PS:这个阶段的拍摄方法对地景的要求极高,经典的作品通常是优秀的地景结合漫天燃烧的云霞。


第二阶段:太阳在地平线附近

以日出为例(日落同理),随着太阳越升越高,太阳离地平线也越来越近,这时候越来越低的景物可以被太阳照射到。可能是天空中掠过的一架飞机,也可能是漂浮着的一些中低空云。当太阳升至地平线以及地平线以上,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日出了。这个阶段,地平线上的一些高点会被陆续照亮,比如高耸的山峰。这也是很多经典大片拍摄的时间段。


这个阶段,太阳光线的色温会逐渐升高。越来越多的橙色光线混合着红光能够穿透大气层反馈到我们的视觉神经。这时我们眼中的太阳光呈现出明红色或者橙红色。

上图是我拍摄于夏特雪山的日落。太阳位置位于地平线附近。高海拔的雪峰还能够接受到太阳的光线,这就是传说中“日照金山”的时间段


拍摄注意这个阶段会持续10几分钟左右,地面的高点陆续接受到了橙红色的光线,是拍摄山峰+前景这种经典构图的很好的时机。但是同时光比也很大,建议用包围曝光或者gnd滤镜控制光比


第三阶段:太阳距地平线两小时内

此时的太阳光,掺杂着很多较高色温的单色光。阳光呈现出暖黄色,金黄色。

虽然光线强度略高,但依然是拍摄的黄金时段,这个阶段,我拍摄出了很多优秀的逆光作品。


以上两图来自于去年喀喇昆仑区域的徒步旅行。暖黄的光线更大面积的照到了地景,一些前景逆光的作品均出自这个时间段。


拍摄注意如果拍摄地地势开阔平坦,这个阶段会持续两小时左右。如果你拍摄的区域是低洼的山谷,可能光线早就没了。所以要提前熟悉地势对拍摄时间进行预判。如果你的脚下有漂亮的野花,那么在此时选择逆光拍摄就再好不过了,你能捕捉到那些迷人的轮廓光。



第四阶段:剩下的时间段


太阳距地平线两小时开外的所有时间,此时太阳入射角越来越接近直角。这意味着有更多波长较短的冷光射入大气层,光线越接近正午就越白。此时的太阳光强烈而且景物投射出的阴影粗短。要尽量避免在这个时间段的拍摄。

但是,All light is good light,无论光线条件如何糟糕,往往,一张好的作品欠缺的永远是你内心的想法。所以,不要停止在这个时间段的探索,或许你不经意的一瞥,就能成就一张经典的作品。

这张作品拍摄于拍米尔高原的下午,一个被风暴席卷的湿地。虽然那时的光线比较平而且白。但漫天的云层为我遮蔽了大部分的光线,天空只留了一点点的窗口,阳光射在了远方的山坡上。


拍摄注意这个时间段占据着一天内的大部分时间,最理想的状况是多云天,一部分的光线会被云层挡住,而另外一部分光线则会穿透云层间隙形成局域光,使原本很平的场景有明暗的对比。如果是大晴天,通常很少用广角,可以通过长焦捕捉一些局部细节。

经常,我看到一些拙劣的风光作品:第2或者第3阶段的地景+第1阶段的云。这种一般有两种情况:

1. 拿火烧云合成图片,但是地景的光线已经露出了马脚。

2. 后期太贪心,将天空的云往红色调整,这样只会画蛇添足让照片显的怪异不真实。这一点甚至连一些很有资历的风光摄影师也犯过这样的错误。

需要记住的是,无论后期如何调整,也不能违背自然现象和规律。


标签